点击查看:2024年自考网上报名预报名入口>>
欢迎加入:2024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本科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重点资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推荐阅读:全国自考本科03709《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重点复习(汇总)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
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成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成本(v)。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是剩余价值量,则M=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m'×v。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要么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要么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三、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这种反应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本科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重点资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