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2023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自考《公共关系学00182》章节串讲:第四章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推荐阅读:自考《公共关 系学00182》各章节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单选]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多选]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四个因素为:
(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单选]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述]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
(1)团体方面。
从团体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为五点:
①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人越需要某个团体,则越愿意顺从。
②如果这个团体一贯是团结的,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不容易顺从。
③如果这个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如果是专横的,常出现排斥异己,打击报复行为,则个人不同意见不易坚持。
④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仅有一人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如果有其他人或一些人和他意见一致,则不容易顺从。
⑤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容易。
(2)个人方面。
从个人方面来说,也可以归纳为五点:
①如果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如果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
③如果个人的情绪是稳定的,不易从众;情绪不稳定,则易从众。
④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易产生从众行为;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不易从众。
⑤态度与价值观对个人是否产生从众行为也有影响。如果个人整体观念强,重视组织原则,则易从众;反之,则不易产生从众行为。
(3)问题本身。
从问题本身的性质与明确程度方面来说,对非原则问题比对原则问题容易从众;对一般问题比对重大问题容易从众。此外,有明确答案的,不易从众;没有明确答案的则易从众。
[单选]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单选]人们的态度是否转变,与本身内在的心理状态有关,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就是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理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更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多选]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多选]人们产生的心理抗拒,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意图方面。
[多选]逆反心理的形成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自我显示)。
[简答]逆反心理的应对方法。
逆反心理的产生,会成为组织与其传播对象进行沟通的一种障碍。因此,要防止公众出现逆反心理,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就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另外,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传播对象的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自考《公共关系学00182》章节串讲:第四章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