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2023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自考《公共关系学00182》章节串讲:第四章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推荐阅读:自考《公共关系 学00182》各章节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单选]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单选、多选]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
多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多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简答]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关系。在同一时间的知觉过程中,人们清晰感知到的几个事物,成为知觉对象,而模糊感知到的其他较多的事物则成为对象的背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反之这种分出就越困难。
[简答]知觉对象的组合。
在空间上接近的对象,容易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一些对象的性质和形状相似,则它们容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感知;当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时,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知觉;当几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连续地排列着时,则它们容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感知。
[论述]人的主观因素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1)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凡是能够满足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有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反之,与需要和动机无关的事物,则易被知觉所忽略。
(2)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3)性格。
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4)气质。
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行为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
(5)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是指个体过去通过认知积累的、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它们以信息的形式储存于大脑,并形成信息系统经验知识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很明显,主要是使熟悉的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成为知觉的对象。
[单选]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简答]知觉的偏见产生的原因。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
(4)定型作用。
定型作用是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板印象”。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自考《公共关系学00182》章节串讲:第四章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