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2023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本科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知识点串讲(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推荐阅读:自考《00152组织 行为学》各章节考试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名称 | 内容 |
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 | 1.群体的概念:由若干个体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体。 2.类型: (1)按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①命令型群体:命令型群体是指直接对某主管负责、向某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同其主管之间构成的群体。②任务型群体 :为完成某项指定任务或项目而在一起工作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①利益型群体;②友谊型群体。 (2)按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松散群体(最低层次)、联合群体(中间层次)和集体(最高层次)。 |
(3)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4)按照群体是否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硏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可根据不同特征,如民族、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和实际群体(客观上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企业的车间、班组、科室 )。 (5)按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分为参照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或示范群体,在社会上发挥着表率作用,其标准和目标成为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和一般群体(大量存在、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揩模的普通群体 )。 (6)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分为开放型群体(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的权利与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内部联系相对松散;吸收新思想和新人才较快,不适于完成长期任务。)和封闭型群体(成员相对稳定,变动较少,内部权利与地位明确,成员等级关系严格;思想相对保守 )。 | |
群体的作用★★ | 作用:(1)完成组织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4)协调人际关系;(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 |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1)形成阶段,群体发展的初始阶段; (2)震荡阶段,各个成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3)规范化阶段,群体表现出凝聚力; (4)执行阶段,完成大部分实质性工作; (5)中止阶段,目标已实现,做解散准备。 |
间断-平衡模型 ★★★ | 间断-平衡模型 (1)由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 (2)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内容:群体成员完成其项目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和假设的基本框架及群体的发展方向。 (3)结论:群体在其存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而这一变革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任务时间期限的紧迫性而引发的。 (4)间断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适用的群体为临时性工作群体。 |
群体外部影响因素 ★★★ | 群体外部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 (2)工作群体能够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条件。 (3)职权结构通常决定着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
群体结构★ |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和群体凝聚力。 |
角色 ★★★ | 1.角色:是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2.角色认同:是指在一种角色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3.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4.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5.角色冲突:当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6.心理契约:管理层对员工的期待及员工对管理层的期待。(在员工——组织关系中,心理契约界定了角色期待) 7一个组织之中,成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 |
群体规范 ★★★★ | 1.概念: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2.群体规范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3.作用:(1)支柱作用;(2)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动力的作用;(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从众行为 ★ | 1.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2.起源: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压力。 |
群体规模 ★★ | 1.群体规模的主要内容: (1)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的群体更有利。 (2)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3)异质性群体—由相互差异很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
群体凝聚力 ★★★ | 1.群里的成员彼此互相吸引,并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说明群体有凝聚力。归属感&认同感&力量感。 2.表现形式: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者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
群体互动过程 ★★★ | 1.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大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2.惰化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3.社会促进效应: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激发了他的工作动机,绩效水平提升。 |
群体决策方法 ★★★★ | 1.头脑风暴法: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序法。 (1)要点:1)6〜12人 ;2)大家自由发言;3)任何人都不能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价。 (2)优点:1)帮助群体解决实际困难;2)参与性强;3)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4)集中集体智慧,相互启发。 (3)缺点:1)主持者的要求高防跑题;2)主持者参与机会少;3)受讨论者水平的限制;4)问题不都适合讨论。 2.德尔菲法:目的是调查某一特殊领域内专家的共识意见。 (1)优点:1)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提出创造性意见的影响。2)地点的灵活性,由于不需要参与的成员见面,所以在不同地方的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同一个决策中去。 (2)缺点:1)步骤较多、耗时长,不适用于急迫决策。2)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3)主持人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是否仔细影响最终解决方案。 3.名义小组法:召集为数不多的人介绍问题、每人写下看法、向其他人说明自己观点、讨论、出结果。优点:既有不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动,结合个人和群体决策的双重优点。 4.电子会议法:将名义小组法与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1)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 (2)缺点: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而沟通得到的信息丰富。 5.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1)优点: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全面;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2)缺点:耗时长;成员会受到群体压力;会掩盖个人责任;领导者个性强压制创造性。 6.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
非正式群体 ★★★★ | 1.积极和消极作用: (1)积极:1)弥补正式群体满足需要的不足。2)满足信息沟通的需要。3)是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 (2)消极: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2)影响工作效率。3)容易传播谣言。4)会产生破坏作用。 2.特点:自发形成;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有很强的凝聚力;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相对的不稳定性 3.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方法: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要支持和保护并发挥其作用。2)中间型和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积极引导。3)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通过核心人物带动其他成员。 |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本科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章节知识点串讲(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