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富教育集团旗下品牌网站(WAFU)

客服热线: 400-610-0480

反诈声明!谨防上当受骗
学习中心
您现在位置:首页 >> 自考 >> 章节练习 >> 浏览文章

2023年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串讲(张中丞传后叙)

  

作者:华夏大地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5/29 16:54:30 来源:不详 字体:

点击查看:2023年下半年自考网上报名预报名入口>>

欢迎加入2023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为方便全国自考考生顺利通过2023年10月自学考试,华夏大地教育网帮助考生自考顺利通过,特准备了“2023年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串讲(张中丞传后叙)”,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2023年本科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复习资料及考试重点汇总

  一、考点透视

  1.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2.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3.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4.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言语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5.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二、本篇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虽然许远的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通晓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家奴杀了给士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到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把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个地方。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如此,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个地方,也未免太不明事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啊!像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岂能料到人家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屏蔽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遇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做事,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祭奠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老人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受到感动激发,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骑马飞驰离去。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佛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佛塔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岂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

  张籍说:有一个名叫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像天神一样。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迟疑。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开始驻守睢阳时,士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安详的样子和平常一样。许远是位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在亳州、宋州一带。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亳州、宋州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

  三、思考及练习答案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点。

  答: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都紧紧围绕在赞美英雄、斥责小人主题这一主题之下,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另外,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正因为如此,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显得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

  答: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觉得有所缺憾,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致在书后,所以本文叫作“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南霁云的性格特征是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例如作者在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情节时,这样写道: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这段话中运用了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等,显得生动传神而又感人至深。

  四、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韩愈在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读到李翰所作的《张巡传》深感所述颇有不足。为了替许远辩驳,驳斥传言的无理指责,褒扬张巡、许远这两位英勇抗击叛军的爱国将领,揭露造谣诬陷者的丑恶本质,因而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危殆。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的敌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最终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

  五、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问:

  A.这段话中的“二公”指哪两个人?

  B.为什么说“守一城,捍天下”?

  答:

  A.指许远、张巡。

  B.因为睢阳守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2023年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串讲(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大地教育网。

免费试题
  • 自考《英语(二)》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英语(二)真题免费做 做题
  •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免费做 做题
  • 自考《马克思》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做题
查看更多
免费资料
查看更多
推荐课程
400-610-0480

各省自考报名通道

  1. 自考专业及主考院校查询入口 >>
  2. 自考备考,专业题库,免费试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