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24年自考网上报名预报名入口>>
欢迎加入:2024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本科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重点资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推荐阅读:全国自考本科03709《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重点复习(汇总)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作用: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③人口因素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作用: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⑤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
含义: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基础经济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人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在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前,并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作准备,因此把它称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体系,其中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
性质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可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可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可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论):
第一,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本科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重点资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