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2023年自考备考微信交流群,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2023年自考04729《大学语文》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简答题)
结合课文试述《王制》中“诛”的目的是什么?其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1答:《王制》中“诛”的目的是:利用封建国家专制政体,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产生传播,其本质是扼杀自由。
其对社会的危害有三:一是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二是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杀”掉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三是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试述本文对比论证的两个层次。
答:《论毅力》的对比论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文贯穿着有毅力和无毅力两种态度、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论证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二是通过“志力薄弱之士”、“次强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者”这五个层次的比较,以及操舟“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与坚持到底四个层次进行比较,阐述了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最终成功的观点,深化了总论点,这种层次比较论证的方法也是对比法的一种类型。
作者在第三段中是如何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重要性的?
答:首先作者认为小逆之后会转向小顺,大逆之后会转向大顺,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批评了旁观者看见人家成功就认为是幸运儿的错误见解,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接着作者又以操舟为比喻,说明操舟之人遇到逆境时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一种是遇逆而返,终不达彼岸,对比之下,进一步说明要使逆境转为顺境关键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转为顺境。
结合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演绎法来进行论证的?
答:所谓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说来,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演绎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的。本文作者在第二层次议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观点,这一观点可谓普遍性的原理,接着通过塞维图斯的惨史印证这一观点,最后演绎得出“容忍‘异已’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的结论。
上文资讯是华夏大地教育网整理的关于“2023年自考04729《大学语文》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简答题)”的内容,了解其他相关资讯,请来华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