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提醒:学历考试报名、考试时间、查分时间
华夏大地教育网:请广大考生关注“自考助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的自考相关信息!
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坚持去做,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哪怕是错,至少你有去做过,证明曾经你努力过。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名词解释](p48)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单选(p48-49)严重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2016.10单选】
[名词解释](p49)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简答](p49)环境污染来源。
答:
(1)生产型污染指矿工企业或农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中排放出的有害物质或者有害因素引起的污染。如“工业三废”
(2)生活性污染指居民生活过程中排除的“生活三废”即粪便、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
(3)交通运输性污染: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特别是私家车拥有来那个迅速增加。汽车废气与噪声源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4)其他污染来源:如医院废水与废渣、科研结构与高校实验室排放的污水、电视塔与无线通信设备产生的微波与电磁辐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同位素产生的电离辐射等。
[简答](p49-51)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答:
(1)污染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吸收进入人体内;
(2)污染物的分布与储存:污染物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分布至全身各个
器官,但由于各个器官组织的额血流量以及对毒物的亲和力不同,使得污染物自爱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较高浓度蓄积于某器官,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毒物在体内可以重新分布。蓄积或储存化学物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储存库,化学物质主要以结合和游离两种形式存在于储存库内。
(3)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生物转化后有
两种结局:代谢解毒作用与代谢增毒作用
(4)污染物的排泄:经肾脏、肝胆、肺、乳汁、唾液、汗液等排泄。
[简答](p51-5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答:
①急性毒作用;
②慢性毒作用;
③致癌作用;
④遗传毒性;
⑤免疫毒作用等.
[简答](p53)污染物暴露的强度与方式
答:
(1)作用剂量与强度:
①作用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②作用强度是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程度。
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作用与其剂量和强度有关。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常通过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反应曲线两个方面来评价
(2)暴露途径与方式:环境化学污染物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与眼黏膜等暴露途径,同一种化学毒物由于其暴露途径不同,可能其毒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暴露部位的额吸收率不同,首过效应不同,进入血液循环的分布速度不同,对暴露部位产生的损害作用不同
(3)暴露期限与频率:较常见的情况是低剂量长期重复暴露。
[名词解释](p5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名词解释](p53)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填空、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p53-54)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2017.04多选】【2016.10填空】
答: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是一种联合暴露形式。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单独存在时的效应是不同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影响对方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使污染物对机体的毒效应强度发生改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以下5类。
(1)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总和。
(2)协同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效应的总和,即增毒作用。
(3)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本身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其化学物毒性增强,称加强作用。
(4)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5)独立作用:由于各个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机制不同或毒作用靶不同或其毒效应终点不同,所引发的毒效应也互不干扰,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此种联合作用为独立作用。
[名词解释、简答](p55)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答:
按照危害的类型一般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分为以下4类:
(1)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2)职业病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3)传染病是指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或摄入营养素不平衡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简答](p55-56)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答:
(1)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
(2)加强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管理。
①污染源调查监测;
②环境污染状况调查监测;
③人群健康危害调查评价。
④开展卫生监督与管理。
(3)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
(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上就是“20年《预防医学(二)》自考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相关内容,如需了解更多自考问题,如2020年自考报名时间、2020年自考科目安排、2020年自考本科改革、2020年自考专业课程等,请加入自考交流群,高端人脉积累从这里开始!
自考学历交流QQ群:909708077
致电24小时热线电话:400-610-0480